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的主题,是在体会中成长。今天是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二天,一早起来,团队便整装开拔,奔赴旬阳县红军镇。
红军镇地处陕西省最南端的偏远山区,东临河南,南接湖北,地处三省交界。当年赫赫有名的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根据地打游击时便驻扎于此,因此,建国后,这里也被改名为红军镇。这儿地处偏僻,老区的乡亲们依旧延续着传承千年的生活。一路走来,汉江两畔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但是我们无法忽略的是,这里的人,依旧生活在贫困之中。在一个人均年收不足有两千多元的地方,如果得了重病,对大部分的家庭来讲,便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等死。尘肺病在这个地方非常普遍,仅仅我们走访的一些地方,便可以轻易找到尘肺病阴影。
何全贵家住红军镇红军村四组,目前是尘肺病三期合并症,全天靠制氧机维持呼吸。当我们来到何全贵家里时,他正躺在侧卧在床上,床脚边是一个充满浓痰的痰盂,和一台“大爱清尘”公益组织捐赠的呼吸机。尘肺病给这个家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曾经身高六尺,身强体壮的汉子,如今形同枯槁,瘦的只剩下一把骨头。当我们走到他的床前,他在妻子的帮助下艰难地起身,在不住的咳嗽声中,他用一口略带陕南口音的普通话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儿子何进波在离家三里外的蜀河中学念书,今年该升高三了。听两口子说,孩子以前学习一直很好,进入今年后,老何的病情突然加重,由于家里只有妻子一人,还有身体残疾,年届八旬的老父亲,所以儿子得时不时回家帮扶,一回就是几个星期,功课也就落下了一些。当我们提出要去学校看望他们的儿子时,何妈妈的眼泪终于止不住流了下来,两口子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当我们看着这个陈旧而破败的家时,所有的话语都已经失去了力量。之前准备好的采访提纲已经不能表达此刻想说的话。
李善池,三十四岁,三期尘肺病患者,就住在何全贵家对面。他本来不是我们的采访对象,只是在不经意间的一撇,发现了盘坐家中堂屋的简易床上,呆呆望着我们的他。李善池说他的呼吸制氧机还是靠着何全贵的影响才得到的。就在这个简单的小院里,基本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个尘肺病患者,他们都是家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十多年前,他们为了得到更好的经济来源,成乡结队地去临省的金矿打工。而那时,尘肺病还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病症,他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几乎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往往病到无法继续坚持的地步,才会去医院就诊,而那时医院也无能为力,只能尽力维持。
下午时分,大家都心情沉重地回到了驻地,心中久久不能平复。平时在校园中的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在和我们距离并不远的地方,存在着这样一个群体。镇长晏清泉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本地区尘肺病患者的情况,在这位年轻的八零后大学生村官的眼里,这个问题既沉重、又无奈。尘肺病患者在打工时往往没有固定合同,有了病也不知道该找谁。政府只能尽力去帮扶他们,每月125元的农村低保也只是杯水车薪。
在体会中成长,这一整天对于我们团队而言,是一次全新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职业媒体人,我们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都需要提升。实践团队带队老师朱尉具体提出我们在采访中重点不突出,捕捉镜头的意识不强,采访逻辑有待加强。任重而道远,我们的路还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