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和团的十七大精神,弘扬“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实践主题。7月9日,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带队教师李晨子老师的带领下,奔赴陕西岐山开展“探寻周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体现”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实践团成员在到达岐山县后对当地周文化保护与研究情况做了初步调查,对接下来进行的文化调研工作做进一步部署,并首先对岐山周公庙进行了文化调研。在周公庙,实践团成员通过对文物古迹的参观,了解了周王朝历史,周公庙中对周“礼”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周易》八卦内涵,并理解了“凤鸣岐山”的来源。接着,实践团成员对岐山文化馆进行了走访,文化馆工作人员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带领成员们参观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认真仔细地为大家讲解岐山当地传统的风俗习惯,人文风土。在文化馆,成员们不仅领略到了当地居民在长期社会生产中传承的优秀工艺,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还感受到了岐山悠久的历史。
实践团成员根据对周公庙和文化馆的调研,以当地秦腔文化的发展,周文化的研究,传承和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岐山的体现为调查重点,对岐山当地的居民进行走访。成员们的走访对象包含了不同的年龄阶段和社会阶层,既有81岁的老者,也有15岁的学生,既有政府官员,也有街边的商贩。在对他们的访问中,成员们了解到目前秦腔在岐山当地的接受阶层,主要覆盖于中年以上群体,年轻人多因听不懂而对秦腔不了解,秦腔的传承主要依靠一些秦腔演出剧团。同时,在岐山除了一些学者,普通群众仅仅知道岐山是周文化的发源地,却对周文化的具体内涵并不了解,他们希望能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周文化教育,以此普及周文化的主要内容。在接受采访的居民中,有些居民也对岐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们希望当地能够在开发岐山旅游资源的同时,发展以周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从而促进岐山经济建设。
为进一步加深对周文化的了解,实践团还拜访了当地周文化研究会会长郑鼎文老先生。郑老师长期致力于周文化的研究,对周文化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郑老师通过周人兴起历史,周文化的主要内涵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三个方面为成员们带来了一场两个小时的深刻讲解。在郑老师的讲述中,成员们系统地了解周文化主要包括“敬德”、“保民”、“重礼”、“尚和”四大方面,这些为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以及之后历朝历代乃至今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后,郑老师还就成员们提出的关于周文化和“中国梦”的关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成员们听了郑老师的讲述受益匪浅,对之后的调研总结工作有很大帮助。
7月14日到15日,实践团还对凤翔雍城遗址,宝鸡中华石鼓园及青铜器博物馆进行了调研,对周秦文化的发展做进一步了解,完善文化调研内容,为调研报告撰写提供更为充实的资料。
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对岐山县周文化在当今生活中的体现进行实地调研,关注和了解了以岐山县为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基层一线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深入了解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概况,并在实践中提升了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弘扬“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实践主题,暑期社会实践取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