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加关注:
陕西师范大学团委-启夏青年网
第十四次团代会

【工作巡礼】马克思主义学院:守正出新,将思想引领贯穿共青团工作全过程

发布日期:2019-12-02

       马克思主义学院共青团在校团委的正确指导下,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坚持“求真、求精、求实、求是”,以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以特色平台推动阵地建设、以网络融合构建长效机制,以“学思”“践行”实现专业特色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共青团对广大青年的服务、引领作用,助力青年团员点燃逐梦时代的青春理想,奏响青春建功的奋斗强音。

       一、求真立信,强化理论学习深度,筑牢思想政治根基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院团委始终引导青年求真立信,充分依托团组织的各项资源丰富青年的学习内容,提升青年的学习能力,拓宽青年的学习途径,优化青年的学习方法,从三方面有效推进理论学习,筑牢青年信仰之基、补足青年精神之钙、把稳青年思想之舵。

       (一)经典理论“系统学”。

       落实学习书籍,学习材料的编印、配发,坚持引导青年原汁原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扎实推进全员参与、全员研讨,促进青年真学、真懂、真信,充分保证理论学习有载体。

       (二)时事热点“跟进学”。

       着眼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事件节点,紧扣“十九大”“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等党中央重要纪念活动,组织观看直播、邀请专家导学、开展学习研讨、汇编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感和信念感。

       (三)国情社情“自主学”。

       依托“青年团校”,坚持开设特色团课、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建立了团支书、“青马先锋”学生干部学习沙龙,通过“月初发布主题团日活动提示,月内邀请党员团员观摩学习,月末线上展示团日活动成效”,2017年,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实验班团支部荣获“全国活力团支部”。

       二、求精谋新,深化平台建设力度,打造引领青年主阵地

       平台建设,精品为要。要发挥好共青团引领作用,凝聚青年力量,必须搭建平台助力青年成才,应时代之需,求精谋新,打造引领青年主阵地。为此,我院团委结合学科特点,以“诵、写、讲”为侧重,通过服务塑造品牌,通过活动建设品牌,通过典型提升品牌,为学生搭建了一系列精品团学平台,追本溯源。

       (一)经典诵读,实现青年声音有回响。

       2017 年 3 月,“初心诵”正式启动,师生接力诵读马列经典,“线上+线下”有效结合,实现经典诵读全覆盖:线上鼓励校内外师生报名参与,通过网络展示诵读内容;线下以宿舍、支部为载体,开展形式丰富的主题诵读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入脑、入心,激发师生自觉参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热情。

       (二)网文写作,鼓励青年笔下有担当。

       坚持引导青年勇于发声亮剑,强化使命担当,依托文字,彰显马院青年“在马研马”“在马传马”的理论气派,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收获感与满足感。现已将青年说网络作品汇编成册,记录成长,表彰先进。

       (三)理论宣讲,助力青年话语有力量。

       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走进课堂、社区、山城,传播理论、传递能量,以青年学生的视角阐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坚持用青春的话语讲述国家、民族的大故事、讲好大学生和百姓身边的小故事,宣讲活动得到新华网等媒体的报道,受到青年群体广泛关注。

       三、求实育人,优化“学思”“践行”契合度,实现专业特色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

       求实育人,行在路上。要提高共青团服务青年成长的精准度与实效性,必须将实践教育融于育人全过程,充分发挥青年的主体参与性,鼓励青年学生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提高思想认识。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寒暑假,积极组建社会实践团队,打造“专家随队+学科联合+复合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引导青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新模式。

       2018、2019年,学院团委以“秦巴山区脱贫攻坚调研服务团”为依托,通过与国际商学院、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在学科上组合优势互补,在研究方向上多角度辐射,赴陕西岚皋、陕西白河、重庆城口等地对脱贫攻坚的现状与有效措施等相关内容展开深度研究。在专家指导下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加强调研实效,通过论文撰写、调研报告、新闻报道等多途径完成成果转化。学院荣获省级荣誉5项,实践活动受到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二)新成果。

       在新模式的探索下,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双创项目。在第十二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竞赛中,《秦巴山区分散型小农的脱贫合作机制研究报告——以陕南为例》论文作品获得省级特等奖,《新时代农村标语创新性发展机制研究——基于秦岭北麓代表村庄的调研》论文作品获得省级一等奖,《老字号国妆企业转型期间的营销策略研究——以扬州百年品牌谢馥春为例》论文作品获得省级三等奖,取得我院在科研创新类竞赛中的突破性成绩。

       (三)新风气。

       科研成果的获得激励了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社会实践中,2019年暑期,我院社会实践立项团队增加至20余支,参与人数增加至数百余人,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主动参与实践、深入基层的良好氛围,为此,学院团委通过开展理论讲座、榜样经验交流、举办院内赛等途径对青年学生展开培训,提高实践实效,让青年在乐实践的基础上懂实践。

       四、求是笃行,细化网络融合角度,构建团学工作长效化机制

       青年在哪里,团的建设和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信息化时代,要加强对青年群体的覆盖和引领,就必须瞄准网络空间,细化“互联网+共青团”融合角度,唱响引领青年的网络旋律,推进构建团学工作长效化、常态化机制。

       (一)队伍强。

       学院组建了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新闻宣传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成立了新媒体发展中心,采用“党委把关、团委指导、教师参谋、本硕合作、全员参与”的模式运营,守好舆论阵地;着眼于打造研究型队伍,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亲和力”等为研究内容,积极参与挑战杯等学科竞赛。

       (二)路径广。

       学院团委工作注重拓宽服务路径,将网上共青团建到微信、微博,建到学院官网、QQ空间,形成了以学院为中心,各团支部“同频共振”新媒体矩阵。学生会开通了“马马QQ空间”服务青年,团支部开设如“熙华时光”“一起思卓叭”等平台。2017年至今,马院青年制作微信1000余期,阅读人次突破120万,粉丝数成长到7000余人。工作案例在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荣获二等奖,作品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荣获三等奖。

       (三)内容新。

       学院团委注重网络文化产品内容的创新,开设了“师说新语”“思政前沿”“青听习语”等网络学习专栏,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通过“理论宣进网络、经典原著进网络、青春榜样进网络、学习资料进网络”,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学校首批新媒体专业工作室,与校团委联合推出的“习语金句·闪Star百人诵读”受到团中央关注报道,仅微博阅读量375多万次。

       (四)话语亲。

       学院团委不断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话语范式。制作了如“FM青语”“红烛思政”等一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更有现实厚度的网络作品;提炼了如“红烛心·讲台情”等响亮标题、深入人心的文字;创作了《师大,我们把喜欢唱给你听》等青春歌曲,走进青年、吸引青年、凝聚青年。

       “以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以特色平台推动阵地建设、以网络融合构建长效机制,以“学思”“践行”实现专业特色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近年来,学院团委守正出新,将思想引领贯穿共青团工作全过程,连续两年荣获校级五四红旗团委,学院师生凝心聚力,共建马院能量场,共绘马院“一抹红”。

 


主办单位:共青团陕西师范大学委员会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陕西师范大学新勇学生活动中心四层

联系电话:029-85310386
传真:029-81530861
E-mail:tuanwei@snnu.edu.cn

技术支持:【西安易达】     陕ICP备11001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