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加关注:
陕西师范大学团委-启夏青年网
学院风采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人生修养——刘学智教授做客理科部第三十七期博雅讲坛

发布日期:2012-03-22

    2012年3月20日下午,理科部第三十七期博雅讲坛在雁塔校区积学堂举行。本期博雅讲坛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人生修养”,担任本期讲坛主讲人的是我校政治经济学院刘学智教授。刘学智教授现任陕西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实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关学与实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首先,刘教授以老子的“无为”之说开题,并主张“以无为用,无用之用”即大用。紧接着,他又引用唐代程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古诗向我们阐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刘教授表示,人们对人生的烦恼和死亡的恐惧都源于人生的有限性,因此佛教主张“断苦果”,道教追求“修炼成仙”,而儒家主张沟通“有限与无限,实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完善人格,来达到人生的价值”。刘教授指出,从古到今,哲学家一直在进行对人生中极限的追问,最终将此落实为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接着,刘教授结合儒、道两家的思想为同学们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修己安人。儒家主张仁,刘教授将其称为儒家的道德价值观——仁者爱人,并认为能以仁德要求自己的人叫君子。二、忠恕待人。宋代朱熹将“忠”解释为尽己之力为忠,将“恕”解释为推己即为恕。儒家思想中也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刘教授将其称为黄金道德律,具有普世价值。三、感恩意识。即儒家主张的孝道。四、克己复礼。五、行己有耻。六、弘道立志。七、敏而好学。《荀子》中的第一篇《劝学》中讲到:学,不可以己。八、境界成就人。九、见素抱朴。十、宠辱不惊。

    最后,刘教授总结道:“平常心是道,我们干任何事时,心都不要偏执,要时刻保持一颗知足的心,遇事要淡然和安定。”以此激励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在之后的师生互动环节中,刘教授耐心细致的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本次讲坛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通过这次的报告会,提高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如何传承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为同学们提高自我人生修养指明了方向。










主办单位:共青团陕西师范大学委员会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陕西师范大学新勇学生活动中心四层

联系电话:029-85310386
传真:029-81530861
E-mail:tuanwei@snnu.edu.cn

技术支持:【西安易达】     陕ICP备11001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