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报》,陕西师范大学大学团委荣获2022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校团委荣获2022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在2022年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报中,我校荣获“省级示范学校”称号;马克思主义学院“走进乡村,走向未来—返乡青年心态变化与调试”调研团获评“省级标兵团队”;教育学部“‘双减’政策落实的成效评价”调研项目社会实践队、哲学书院“周文化与农耕文明探源”考察团获评“省级优秀团队”;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王恒通、哲学学院王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汪翠荣获“省级先进个人”称号;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返乡行为的心理嬗变研究》获评“省级优秀调研报告”。





学校荣获“省级示范学校”称号
马克思主义学院“走进乡村,走向未来——返乡青年心态变化与调试”调研团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22名学生,将目光投向那些从大城市、名校学成归来的一大批有志有为青年。实践团深入西北地区乡村企业、基层一线,面向政府、企业、创业青年等多方主体共计200余人开展深度访谈调研,在秦巴山区、西北边陲挖掘青年创业者们需求和呼声,探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返乡青年的创业历程及乡村发展的未来展望,从中探寻值得借鉴学习、可推广的特色示范案例,共同凝聚起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实践调研开展情况被新华网、中国青年网、华商网、西部网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


“双减”政策落实的成效评价调研项目由教育学部和陕西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与评估研究中心联合组织。项目形成了以教育学部祁占勇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指导教师团队,招募了来自全校15个学院的253名调查员组成27个小队,奔赴全国20余个省市进行了为期50天的调研。本项目以师大学生所在生源省份的义务教育学校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认识与反应。社会实践调研以线下调研为主,线上调研为辅,基于便利抽样与滚雪球抽样,调研队员通过发放问卷、深入访谈,充分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不同主体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各队通过对调研、访谈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了1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


哲学书院周文化与农耕文明探源考察团由7名教师带队,赴武功、杨凌、彬州、宝鸡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文本研读、主题会讲、田野调查、劳动实践等方式,探寻关中地域农耕文明的历史起源与当代价值,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考察团首次实现实践全程直播,探索“云实践”新模式,“周文化与农耕文明探源”主题得到广泛关注。考察团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6篇,撰写调研报告近3万字,新闻稿件近40余篇。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被中国青年网、“文旅中国”客户端、中国文化传媒网、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西安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2022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紧跟团中央实践主题,结合学校教师教育特色,围绕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设置2个特别支持项目,将社会实践与学科建设相结合;设置校友寻访专项实践,寻访校友成长足迹,记录校友奋斗历程;组织“团团帮就业 实践促成长”专项实践团,共建就业联络站和引才工作站、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等;围绕“探寻红色变迁,坚定道路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坚定理论自信”“助力疫情防控,坚定制度自信”和“读懂国情社情,坚定文化自信”四个主题,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引导青年学子在生动实践中弘扬践行“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上好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实践期间,共有267支团队、3300余名青年学生,通过“家乡行+云实践”模式因地制宜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近2000名青年学生参加“弦歌奋进八十载 桃李成荫红烛光”优秀校友访谈专项实践,形成校友事迹材料683篇。